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 -> 长城数据库系统 -> 长城文献资料库[ 登录 ]/[ 注册 ]  

 
长城文献资料库
志愿者入口

[使用说明]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全文。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有外部参考链接。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PDF下载。

RSS 1.0
RSS 2.0

[相关链接]
欢迎访问小站长城数据库系列:
·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
·中国长城地理信息系统
·长城小站谷歌长城专题
·中国长城碑刻铭刻数据库
·历史年表
·长城法律公文库
·长城景区数据库
·长城专家库
·长城视频数据库
·小站图书室
·边墙史料书库 .. 阿伦主编
·小站首页


 长城文献资料库 分类浏览:学科 地域 发表时间 年代 作者 期刊 排行 最新评论 最新更新

图书信息

《蒙恬所筑长城位置考》

作  者:贾衣肯
     作者贾衣肯 (女), 1967年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出  处:中国史研究 2006年第1期
发表时间:2006-02-20
ISSN:1002-7963
分 类 号:K233;K878.3
文  摘:
蒙恬所筑长城是秦始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段长城的分布走向问题,多数学者主张在秦西,即由今甘肃榆中县(或兰州)以西沿黄河北上至内蒙古包头以西,大致呈南北走向。本文则通过分析蒙恬筑长城的背景,考证与长城分布密切相关的秦榆中方位和秦代众羌、匈奴等部落的分布,认为这段长城在秦北,为东西走向。并就秦始皇北伐性质、蒙恬所筑长城具体所指、长城起止及秦直道与秦长城关系、秦长城西北段等学术界长期以来存有争议或留意不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 键 词: 秦榆中;蒙恬所筑长城;秦长城西北段;
正  文:
      蒙恬所筑长城是秦始皇长城的核心部分。关于这条长城的分布走向,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主张在秦西,即由今甘肃榆中县西(或兰州)沿黄河北上,至内蒙古包头以西。[1]但也有学者对此 ……
您需要在登录后才能查看全文内容,请您点此登录或者进行新用户注册...>>

简单注册后,即能免费阅读1000多篇长城相关的论文,欢迎您注册为长城小站的用户,参与我们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2—133页;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百科全书》“秦长城”辞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魏耀会:《瓦合集——长城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上述作者均认为秦西边的长城为始皇时期新筑,秦北边长城为沿袭战国旧长城。近年来,学术界基本认同秦北边长城为始皇时期新筑的观点(参阅下文所引沈长云、赵化成的有关文章),而对秦西边长城的存在亦有人开始提出质疑。
[2]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谭其骧:《秦关中北边长城》,谭其骧著《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465页,原文载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历史地理》第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史记·秦始皇本记》司马迁录。《文选》卷五一贾谊《过秦论》文字稍异。
[4]参阅谭其骧《秦郡新考》,谭其骧著《长水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原文载《哲江学报》第2卷第1期,1947年12月。
[5]关于蒙恬北伐率众人数,《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蒙恬列传》及《公孙弘列传》均言三十万,《匈奴列传》日十万,《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始皇三十二年记三十万,本文取三十万。
[6]谭其骧:《秦关中北边长城》,谭其骧著《长水集续编》,第464页;周振鹤:《被忽视了的秦代水经》,《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原文刊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
[7]参阅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342页,
[8]马长寿:《北狄与匈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14页)探讨北狄支系不言诸戎部落。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视戎族为有别于古代西北它族的独立单元体予以论述。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俞伟超著《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83页)一文指出西戎文化与狄人文化有别。
[9]吴荣曾:《战国胡貉各族》,吴荣曾著《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19页,原载《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10]吴荣曾:《战国胡貉各族》,吴荣曾著《先秦两汉史研究》,第127页。
[11]蒙文通:《古族甄微》(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9页)认为:“狄者,于西周属猃狁,于汉属匈奴”;余太山《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6—98页)认为猃狁、匈奴、胡实为同名异译;田继周《先秦民族史》(第38页)认为狄与战国时所称的胡和匈奴有密切关系;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俞伟超著《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第183页)认为,狄人文化和匈奴文化有密切关系而又有区别,都应当属于胡人的文化系统。
[12]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13]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14]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俞伟超著《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第180—183页;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15]马建华、张力华:《长城》(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认为,甘肃境内的秦始皇长城基本沿用秦昭王长城旧址。
[16]《后汉书·西羌传》:“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据《汉书·晁错传》,义渠残部似乎直至汉初尚在(参阅余太山著《古族新考》,第125—127页)。文中在阐述相关史实多用“灭义渠”一词,主要为行文方便。
[17]《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孙益民、王楷:《万里长城西部首起于今临洮辩》,《兰州学刊》1982年第1期
[19]《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
[20]《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21]王北辰:《古桥门与秦直道考》,《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一110页。
[22]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一一羌族》。
[23]陈守忠:《甘肃境内秦长城遗迹调查及考证》,《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鲜明、尚元正:《甘肃永靖县境内秦长城质疑》,《文博》1992年第3期;马建华、张力华:《长城》,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24]《考古学集刊》第13集,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6页。
[25]孙益民、王楷:《万里长城西部首起于今临洮辩》,《兰州学刊》1982年第1期;陈守忠:《甘肃境内秦长城遗迹调查及考证》,《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
[26]吴宏岐:《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1期。另,参阅王北辰《古桥门与秦直道考》,《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第108-109页。
[27]李仲立:《甘肃境内秦直道管见》,《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
[28]徐卫民:《秦瓦当概述》(徐卫民著《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373页,原载台湾《历史月刊》2001年第1期)一文认为秦汉云纹瓦当的断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瓦当纹本身尚难以看出其演变的序列。区分秦汉瓦当,除考虑制法和瓦当整体风格因素,还要结合出王地点、地层关系和同出器物等进行分析,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29]王丕忠:《秦汉瓦当管见》,《文博》1984年创刊号。
[30]马先登:《秦汉砖瓦中绳纹的时代分期》(《秦陵秦诵研究动态》1992年第4期)认为,秦汉砖瓦中细绳纹基本上属于春秋到战国时期,中绳纹可能盛形于战国中期,衰退于西汉初期,而粗绳纹出现于西汉初期。据此挑河沿岸出土的粗绳纹瓦片至少反映了这一带障塞属汉代的可能性的存在
[31]《后汉书》卷八七《西芜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32]《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
[33]史籍中有关蒙恬北伐取河南地的记载多涉及匈奴,盖秦时河南地诸部以匈奴势力较强。依据文献记载,同时为行文方便,下文论述中涉及“河南地”匈奴等部落时仅以“匈奴”或“匈奴诸部落”简称。
[34]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认为:“所谓‘河南地’应该不仅指河套地区即当时的九原郡,南的陕甘北部即当时的上郡和北地二郡,也应包括在内。”在《北河》(谭其骧著《长水集》下册,第331-332页;原文载《中华文史论丛》第六辑,1965年8月)一文作者进一步指出,秦皇汉武时代与匈奴所争夺的“河南地”不仅指今黄河以南的前套地区,还包括今黄河以北,乌加以南的后套地区。”结合秦北诸部落的分布,可知秦时众羌、匈奴等部落所居“河南地”应指昭王长城以北,今阴山山脉以南(包括前套、后套地区)的地带
[35]谭其骧:《秦郡新考》,谭其骧著《长水集》上册,第6页。
[36]《齐策五》记:“齐、燕战于桓之曲,燕不胜,十万之众尽。胡人袭燕楼烦数县,取其牛马。”此处“胡”当主要指匈奴。又《说苑·君道一》载:“燕昭王问政于郭隗曰:‘寡人地狭人寡,齐人削取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危社稷,存之有道乎?’”杨宽《战国策史料编年辑证》分别系之于燕王哙七年(公元前314年)、九年(公元前312年)。
[37]参阅杨宽《战国策史料编年辑证》,第1066页。
[38]见《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
[39]《史记》卷一一《平津侯主父列传》。
[40]《史记》卷五《秦本纪》。
[41]《史记》卷五《秦本纪》。
[42]《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
[43]《史记》卷五《秦本纪》。另,参阅蒙文通《古族甄微》,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81-86页。
[44]《史记》卷五《秦本纪》。
[45]《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
[46]《史记》卷五《秦本纪》。
[47]《史记》卷一O一《匈奴列传》。
[48]《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95年版。
[49]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第64页;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百科全书》“秦长城”辞条,第76页;林剑鸣:《秦汉史》,第72页;魏耀会:《瓦合集长城研究论文》,第136页。
[50]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第132-133页。
[51]参阅谭其骧《秦关中北边长城》,谭其骧著《长水集续编》,第464-465页。
[52]沈长云:《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上古史探研》,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2页,原文载于《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43页。
[53]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载《文物》1977年第5期;沈长云:《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上古史探研》,第311-314页。
[54]史念海:《新秦中》(《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认为,“北假”即今内蒙古五原、临河诸县所在后套地。《正义》引《括地志》语曰:“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据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3页)“河目县”条,知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乌梁素海东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境也在“北假”范围内。
[55]吴礽骧:《对河西汉塞的几点认识》,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9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1-623页。
[56]《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
[57]吴礽骧:《对河西汉塞的几点认识》,《秦汉史论丛》第9辑,第615页。
[58]《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颜师古注引如淳注。
[59]沈长云:《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上古史探研》,第314页。
[60]《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
[61]参阅谭其骧《北河》,谭其骧著《长水集》下册,第331页。
[62]《史记》卷四三《赵世家》引《正义》:“榆中,胜州北河北岸也。”《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赧王九年胡注取此说。今人谭其骧《北河》(《长水集》下册,第331页)亦持此说,认为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自战国以来有榆中之称
[63]榆中在汉金城郡之说,始见于郦道元《水经注》卷二“河水”条:“(河水)又东过榆中县北,昔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按地理志,金城郡之属县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榆中在金城。”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据此。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第64页)认为,榆中即今甘肃榆中县西一带。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百科全书》“秦长城”辞条(第76页)认为:榆中,应指今甘肃兰州、永靖一带。陈守忠《允吾、金城、榆中、勇士等古城址考》(《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认为,榆中即今甘肃榆中县地
[64]《战国策》卷一九《赵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65]关于赵武灵王西略胡地所至榆中,谭其骧《北河》(《长水集》下册,第331页)一文以为其地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史念海《新秦中》(《中国历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认为其地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土默特右旗等处。另,参阅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9-2670页。
[6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册“战国历史地图集”采用此说另,见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2页;韩兆琦评注《史记》(上、下),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98页[注29]。
[67]参阅韩兆琦评注《史记》(上、下),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98页[注27]。
[68]关于赵武灵王长城西止,参阅严宾《高阙考辩》(《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何清谷:《高阙地望考》(《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沈长云:《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上古史探研》,第315-316页)等文。从赵北长城西止看,赵九原之地不同于秦九原郡,概限于秦九原郡郡治地带。
[69]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国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78页。
[70]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国表”,第678页。
[71]李晓杰:《战国时期赵国疆域变迁考》(《九州》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4页)认为迟至武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2年)赵已据九原。
[72]蒙文通:《古族甄微》,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56页。
[73]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国表”(第678页):“雁门郡,原为楼烦地。”另,见余太山《匈奴的崛起》,载《欧亚学刊》第五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页。
[74]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国表”(第678页):“云中郡,原为林胡地。”
[75]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国表”(第678页):“云中郡,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此长城,当指秦昭王长城。昭王三十五(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此前,义渠主要在北地郡地带,势力及于上郡一带。今以昭王长城作武灵王时赵云中郡南界显然不妥,亦忽略了当时义渠的存在。
[76]曹尔琴:《论秦郡及其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4期。
[77]谭其骧:《秦郡新考》,谭其骧著《长水集》上册,第3页;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国表”,第682页。
[78]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
[79]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80]史念海:《新秦中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1期。
[81]《史记》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
[82]《汉书》卷六《武帝纪》。
[83]参阅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第65页。
[84]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百科全书》“秦长城”辞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魏耀会:《瓦合集一一长城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85]《汉书》卷七《昭帝纪》。
[86]参阅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172页。
[87][北魏]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二“河水”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页。
[88]详见《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王九年(公元前306年)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89]《后汉书°西羌传》记:“至于汉兴,匈奴冒顿兵强,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知诸在西汉初奴冒顿时期臣属奴,此前当为独立于匈奴的部落
[90]谭其骧:《秦关中北边长城》,谭其骧著《长水集续编》,第464页。
[91]《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
[92]参阅高荣《秦汉时期西北疆域的变迁》,《西北史地》1992年第2期。
[93]谭其骧:《秦关中北边长城》,谭其骧著《长水集续编》,第464页;张维华《秦昭王时之长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第113-118页。
[94]参阅周振鹤《被忽视了的秦代〈水经〉》,《周振鹤自选集》,第156一162页。
[95]《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96]参阅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135页。
[97]王北辰:《汉朝那、萧关考》,载《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第250一254页;原文载《宁夏史志研究》1986年第2期。
[98]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之《秦°关中诸部》,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5一6页。
[99]参阅王先谦撰《汉书补注》下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0贞;谭其骧:《秦郡新考》,谭其骧著《长水集》上册,第6页。
[100]引文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另,参阅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1页。
[101]《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
[102]见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第51页。
[103]引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另,参阅高荣《秦汉时期西北疆域的变迁》,《西北史地》1992年第2期。
[104]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41页。
[105]陈守忠:《允吾、金城、榆中、勇士等古地城址考》,《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6]周松:《两汉时期匈奴和羌在今兰州地区的活动述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07]参阅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56页;余太山:《古族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52页。
[108]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文物》1975年第10期;吕卓民:《再论秦直道》,《文博》1992年第2期;吴宏岐:《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1期,
[109]多数学者认为直道是由南向北修筑,其实不然。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三十万之众北伐并在河套一阴山山脉地区筑修长城,工程完毕即兴建直道,蒙恬极有可能利用这些人力由北向南修直道。文献关于直道“自九原至云阳”、“自九原抵甘泉”的记载即是证明。
[110]吕卓民:《再论秦直道》,《文博》1992年第2期。
[111]李仲立:《论秦直道与秦长城的关系》,《庆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112]姚民生:《秦直道与甘泉宫》,《文博》1997年第5期。
[113]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遣迹的探索》,《文物》1975年第10期。
[114]《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第102页。
[115]余太山:《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7-128页。
[116]蒙文通:《古族甄微》,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60-161页。
[117]参阅杨宽《战国史》,第407页。
[118]《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1128页)系之于秦始皇十八年。
[119]王北辰:《汉朝那、萧关考》,《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第245—246页。

[ 返回 ]
 评论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