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晋陕峡谷山西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
(晋政办发〔2007〕2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黄河晋陕峡谷山西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二○○七年三月二十日
黄河晋陕峡谷山西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
黄河晋陕峡谷区域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地跨我国中部和西部两大地带,处于华北和西北的过渡区,该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矿产及生物资源、深厚的人文社会基础及充满魅力的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极具特色的经济地理单元,在我国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黄河晋陕峡谷山西区域,位于黄河干流东岸,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区内能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快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整治黄河流域,支撑我国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推动黄河晋陕峡谷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山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00——2001年联合组成课题组,开展了《黄河晋陕峡谷区域综合开发》的课题研究,对区域的长远发展进行了专项研究。为保证晋陕峡谷区域开发与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结合及具体开发建设项目的衔接,特制定“十一五”时期黄河晋陕峡谷山西区域经济综合开发规划纲要。
一、区域基本特征和开发现状
黄河晋陕峡谷山西区域,包括5市32县(市、区),即朔州市的右玉、平鲁、朔城区;忻州市的偏关、河曲、保德、神池、五寨、岢岚、宁武、静乐;吕梁市的临县、方山、离石、柳林、中阳、石楼、交口、兴县、岚县;临汾市的永和、大宁、隰县、蒲县、吉县、汾西、乡宁;运城市的河津、万荣、夏县、垣曲、平陆。规划面积50555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615.4万人,GDP260.6亿元,财政收入11.36亿元。
(一)基本特征
1、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区域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煤炭和煤层气资源,据统计,该区域煤炭资源预测储量1821.14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47%,煤炭资源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其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分布集中,易于工业开采。主要煤田有河东煤田、西山煤田、霍西煤田和宁武煤田,河东煤田沿黄河东岸北起偏关、河曲,南至乡宁、蒲县,含煤面积16900平方公里,保有储量1828亿吨,其煤质以焦煤、瘦煤为主,其中离石、柳林、乡宁等县集中分布着大量的优质主焦煤,是我国最为珍稀的煤种。与煤共生还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据中联煤层气公司估算,河东煤田煤层气资源为28400亿立方米。除能源矿产资源外,区内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还有铝、铁、铜、稀土、硅石、耐火粘土、花岗岩等20余种。其中:铝土矿保有储量5.1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2.4%,铁矿资源丰富,仅岚县铁矿石储量就有13亿吨;铜矿保有储量362万吨,居全国第六位。
2.生态环境脆弱,治理任务繁重。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区内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沿线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由于长期以来落后的资源开采方式和工矿业粗话经营,导致了严重的地面塌陷、水系破坏、“三废”污染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威胁。
3.水资源相对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60毫米左右,水资源总量偏少,但黄河过境,客水丰富,沿黄市、县均有比较充沛的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能资源。据黄河水利资源委员会统计,从河口至龙门的黄河段,干流长度为725公里,地表径流59.7亿立方米,水位落差607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562万千瓦,居黄河干流分段水能资源第二位,具有建设大规模火力发电和多级水电站的有利条件。如万家寨、龙口、天桥、碛口、古贤、甘泽坡等六座水利枢纽的陆续建设和投产,就能在解决黄河防洪、拦沙的同时,给沿岸地区提供和补给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区内水资源与能源矿产资源的分布相当一致,这就为依托黄河沿岸煤、水资源的组合优势,发展煤-电-铝、煤-焦-化等产业奠定了基础。
4.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区内有峡谷、瀑布、大漠生态、湖泊、名山、森林公园及洞穴等自然景观;还有观祠庙、长城关隘、革命旧址、现代建设工程及地方特色文化等人文景观。其资源特征:一是沿吕梁山、万里长城向西南展开的山地峡谷景观,二是以古建筑、古城镇、古村落为标志物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三是以塞北风光为基调的边关重镇,四是以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策源地旧址为内容的景观。尽管本规划主要针对晋陕峡谷山西一侧,但是峡谷不可能将历史和晋陕两省相近的文化割断,根据旅游资源组合设计的旅游线路也不可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5、交通相对滞后,“瓶颈”制约突出。黄河晋陕峡谷位于华北、西北两大经济区之间的辖连接地带,国家在区域周边建设的铁路、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布局已经基本成形,但由于区内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无法与国家主干交通网形成有效的对接。区域内国、省道公路多数路段达不到应有的技术等级,通行能力差。加之近年来国内煤炭市场火爆,区域内公路外运量和陕西、内蒙过境煤车数量急剧增长,使交通运输瓶颈更加突出。
6.贫困人口集中,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区内有国定贫困县21个,省定贫困县8个,插花贫困县1个,贫困县占区内县份的94%。据初步统计,规划区内23%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遭遇天灾、疾病返贫率相当高。区内县域经济规模小、财政补贴比例大,30个国家、省级和“插花”贫困县的全部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39501万元,国家和省、市给予的年财政补贴为176684万元,财政支出416185万元,补贴占到财政支出的42.5%。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明显滞后。只有不足40%的村有自来水,人畜吃水难。目前尚有22个县的3036个自然村不通电。通四级以上路面的村只有6857个,不足30%。
(二)治理和开发现状
近年来,该区域在生态环境治理、能源矿产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等领域加大治理开发的力度,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资源开发已全面展开,扶贫开发取得一等成效,群众的生活正在逐步改善。但从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仍很落后,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大多数地区的治理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
1、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内先后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圈、首都水资源保护圈、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圈、三北防护林带重点治理和建设的“三圈一带”规划内,同时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黄土高原水保项目”、“世界粮食计划署贷、援款吕梁地区水土保持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山西扶贫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等项目,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步伐,吸收了国外先进的项目、工程、资金管理和物资采购等方面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2.资源综合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区位条件优越、水资源相对富集,对加快资源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围绕“煤、电、水、运”这四大重点,先后布局建成了平朔露天煤矿、神头电厂、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山西铝厂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先导性的基础项目和示范工程。“十五”期间,加快以煤、电为基础,以资源的深加工的综合开发,一个新型的以能源原材料产业集群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
(三)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然及生态环境恶劣
由于区内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之近年来区域资源开发和城镇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污染等新的生态问题随之而来。生态环境建设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的生态问题依然严重,土流失未得到有效的遏止。二是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大量的土地被占,地表植被破坏,引发土地坍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同时导致空气和水源的严重污染。
2.资金严重短缺
资金投入不足,本区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地方对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投入较少,生态建设基本上都靠国家和省财政补助。管理监督机制较弱,生态环境建设“重建轻管”,规划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造成规划与实施的脱节,在资金运用缺乏监督,有限的资金往往出现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3.产业发育不足
规划区大部分县乡企业从事能源产品生产,经营方式是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短期行为严重,其直接后果是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十分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煤矿资源回收率只有15%左右。尤其是近年来县乡煤焦工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资源秉赋、交通条件、国家开发力度等差异,区域北部的河曲、保德和南部的河津、永济等市县或者是大项目的进入、或者是招商引资的地理位置优越而取得飞速的发展;对于吕梁、临汾等贫困县,至今仍延续着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工业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拮据。
4.交通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交通制约主要为:一是因运输不畅导致产品积压、损坏;二是影响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如北部是雁门关生态畜牧区、中南部干鲜果品产区农业产业化;三是制约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交通“瓶颈”的制约拉大了旅游景点与外界的空间距离,游客很少,旅游业投资回报率不高;
5.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区域内旅游产品知名度低,除壶口、延安有较高的知名度外,其它旅游资源和产品的认知度低;旅游设施不完善,道路、景区内服务设施、景点的维护和再开发等均显不足。在旅游产品的规划上忽视人文资源产品之间、自然资源类产品之间、人文资源类产品与自然资源类产品的合理组合。在组织管理上、道路建设上、交通供给上、服务设施的供给上都未能有效地组织,无法使一些不著名的旅游产品通过搭配,提高服务质量而提升知名度。山西与相邻的陕西、内蒙缺乏全局性的项目管理机制,各地市县选择开发项目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旅游投资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旅游产品开发速度与开发规模,造成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旅游产品不能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选择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时不重视所在地的环境污染状况,许多旅游区与环境污染区相重叠,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大打折扣。
二、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未来五至十年,晋陕峡谷山西区域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发展的全局,以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以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出发点,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全局与局部、开发与保护、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总体规划、整体开发、整合资源、重点推进,力争实现生态优美、和谐稳定、人民富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新格局,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黄河流域生态整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晋陕峡谷山西侧综合开发的总体目标是:
——以黄河峡谷梯级水力资源开发为切入点,通过古贤、龙口、甘泽坡水利枢纽、水电站和水电网的建设,带动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交通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小城镇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煤炭矿产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电力和高载能的钢铁、氧化铝、电解铝、煤炭化工等产业,使规划区中北部成为国家西煤东送、西电东输的重要基地、煤炼油研发基地和铝工业基地,南部成为中国重要的铝工业和区域性钢铁基地。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实现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加快区域生态建设步伐,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规划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4%,80%的宜林宜牧地区面积基本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0%;重点解决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污水处理率达到60~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建立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实现煤矸石100%的综合利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安全性能好的新型农药和平衡施肥、精准施肥技术,农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防治网络,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到规划期末,实现“33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即建设三个体系(生态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三大林带(黄河沿岸防护林带、风沙防护林带和沿黄经济林带)、一个生态示范区(规划区成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区)。
——初步建成“沿黄河风情与文化旅游带、沿长城塞北风光与忠义文化带、以延安革命圣地为依托的红色旅游区”,并形成3条旅游路线,串连偏关、离石、壶口、运城、伊金霍洛、榆林、延安7个旅游组合,接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60%,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80%。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力争5~8年,基本消除交通“瓶颈”,初步构建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期间,初步形成由国家铁路和国家、山西省高速公路为交通主骨架,一般干线网、农村公路网、黄河水运、支线机场和交通枢纽构成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到2010年,解决区域内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8个省扶贫重点县要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2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彻底消除贫困现象。部分乡镇要率先达小康,并向富裕小康迈进。逐步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把该区域建成人民生活安定、社会进步、山川秀美新的黄河峡谷区,为小康社会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总体目标,区域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是:
1.资源开发必须有序进行。区域资源开发必须依据规划合理有序进行,鼓励引进大项目和大企业,关小上大,整合资源,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
2.综合开发必须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综合开发要从开发地区的生态特征出发,考虑生态环境状况,创新开发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洁净煤技术产业化,选择高效清洁的煤炭能源消费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可持续发展。
3.综合开发必须能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晋陕峡谷山西区域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加快区域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是区域经济综合开发的重点。因此,在区域开发中必须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加快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区域综合开发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以黄河干流梯级开发为先导,以煤电冶化为主体,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步伐
重点建设“一个集群,两个园区,五个基地”。
1.一个集群。
——黄河干流梯级水利集群及电网建设。根据黄河中下游调水、调沙、防洪、发电、灌溉的迫切需要和可开发而未开发水能资源高度集中于本区域的特点,在“十一五”期间,应重点建设古贤、龙口、甘泽坡等三项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天桥电站的除险加固、扩容改造,完善万家寨水利枢纽,形成梯级开发利用的水利枢纽集群。这一集群在黄河中游干流上将形成拦蓄洪水、调节水量、调节泥沙、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型多级水利枢纽工程,在解决黄河中游重大生态平衡问题的同时,也为山西缓解水资源短缺,区域的综合开发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应先行建设古贤水利枢纽,继续作好建设碛口水利枢纽的前期准备。
“十一五”期间,应加快黄河流域水电电网建设和沿黄流域小水电电网建设。黄河北干流山西区域6级开发水电站,除已开发的万家寨、天桥水电站外,其余3~4级需新建110千伏、220千伏、330千伏输电线路约500公里,配电变压器装机326万千伏安,总投资约10亿元。沿黄流域新建小水电站所发电量全部上山西大火电网,需新建输变电线路131公里接入山西电网,总投资1113.5万元。
2.两个园区
——离柳煤焦化工业园区。离石、柳林地处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是我国优质主焦煤的集中产地,是传统的炼焦工业园区之一。要坚持淘汰落后、控制产能、回收化产、保护环境,确保焦化工业健康有序发展。煤炭业:重点建设21对120万吨以上的现代化矿井,改造150对30万吨以上煤矿,淘汰和关闭30万吨以下煤矿。焦炭业:严格控制总量,全部关闭取缔所有改良焦、小机焦以及不符合产业布局,不具备化产回收和污染防治设施的焦化项目。“十一五”期间离柳煤化工园区新建设的主要项目有:霍州煤电集团庞庞塔煤矿1000万吨项目、汇丰能源公司高家塔煤矿煤制20万吨烯烃项目、大土河焦有限公司新建100万吨机焦和2×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太钢集团60万吨焦油加工项目;投资规模2.1亿元的柳林县煤层气综合开发项目。支持焦化企业建设一批化产回收和热能利用项目,增强焦炉煤气的有效利用,发展化工产品。
——吉县和大宁煤层气工业园区。区办的河东煤田,煤种主要有肥煤、主焦煤、1/3焦煤和瘦煤,并伴有大量的煤层气资源。由于埋深在800米左右,一直未能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是我省煤炭资源的后备接替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开发沁水,河东煤层气,依托山西能源产业集团、丰喜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发吉县——大宁煤气层资源,重点以化产——二甲醚为主,年产二甲醚40万吨。
3.五个基地。
——河、保、偏煤电基地。依托黄河沿岸煤、水资源组合优势,引进鲁能、同煤、省煤运总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高起点发展煤电产业。重点支持:鲁能集团河曲电厂2×60万千瓦二期扩建工程;同煤集团保德白家沟煤矿年产1000万吨气煤新建工程,1000万吨选洗能力的配套工程;省煤运公司建设年产500万吨原煤的保德王家岭煤矿及配套2×1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保德福泰化工公司年产20万吨PVC及配套烧碱项目;依托大企业对乡镇煤矿进行整合、改造工程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以煤、电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群,带动当地周边地区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快速发展。
——晋北铝业基地。忻州市境内铝土矿资源预测储量约2.5亿吨,主要分布在宁武、静乐、原平、五台山和保德等地,其中精查储量1.1亿吨。以原平为中心,开发氧化铝——电解铝——铝材深加工综合产业,与周煤炭、电力、运输等关联产业共同形成煤——电——铝合成集群。重点支持鲁能晋北铝业有限公司二期氧化铝项目;山西同德铝业有限公司100万吨/年氧化铝项目;同煤集团轩岗电厂2×60万千瓦机组建设等,到2010年形成或300万吨/年氧化铝、100万吨/年电解铝、10万吨/年铝型材的生成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铝业基地之一。
——岚、兴重化工基地。岚县——兴县区域是我省矿产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其中以铁矿、铝矾土矿为最。岚县铁矿总储量13亿吨,均为露天矿体,易于开采。兴县煤炭储量达36.4亿吨,已探明铝矾土矿储量2.33亿吨,远景储量大于5亿吨,是我省五大铝矾土矿之一。此外还有大量的煤气资源,煤层气预测储量2000亿立方米,水资源也相对富有。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承接东部经济的扩散和转移,发展重化工工业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条件。“十一五”期间,该基地的重大建设项目有太原钢铁(集团)吕梁钢铁基地,其主要建设内容为洗精煤420万吨/年,中煤260万吨/年,铁精矿750万吨/年,钢500万吨/年;山西肥美铝业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氧化铝项目;山西焦煤集团兴县斜沟煤矿年产1500万吨原煤扩建项目; 兴县煤气层综合开发有限项目等。届时,将在这里形成一个完备的现代的冶金、煤化工体系。
——平朔洁净能源基地。平朔是我省重要的煤电基地,未来五年,将按照国家能源产业发展的要求,在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同时,以提高能源转化能源利用效率为导向,着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重点支持的项目有:同煤集团朔南麻家梁矿1200万吨/年大型矿井建设;同煤集团朔南丰玉矿1000万吨/年大型矿井建设;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平朔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二期扩建工程;中国大唐集团神头二电厂2×60万千瓦三期扩建工程;晋能集团朔州热电2×20千瓦建设工程;朔州格瑞特集团矸石电厂2×13.5万千瓦机组的建设;朔州天顺能4.83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晋能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年铝硅合金项目;神头一电厂、神头二电厂、金海洋矸石电厂利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高硅氧化物工程;朔州经济开发区10万吨/年醋酸1万吨/年醋酐项目等。
——运城铝、电工业基地。运城是规划区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运城应发挥区内山西铝厂、河津电厂、永济电机厂等大型企业和经济核心区的扩散拉动作用,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目标,推进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电力建设方面,针对运城用电缺口较大的实际,大力推进火电、水电及电网建设,一是要加大力度,适时完成永济电厂2×30万千瓦二期扩建等电力、电网增容扩容工程;二是要吸引和联合国内大型电力集团来运城投资进行电源点建设,争取大唐蒲州电厂2×60万千瓦、平陆电厂2×13.5万千瓦等发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从源头上解决运城市电力紧张的问题。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以推进资源的深加工利用为重点,限制生铁、普钢和电解铝项目,重点支持中铝山西分公司发展氧化铝、华泽公司发展电解铝、铝合金和铝材等深加工产品;河津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年粗笨加氢精制项目;在建设时序上,优先安排平陆东部山区年出产原煤450万吨、铝土矿150万吨、石膏40万吨的矿山开发项目;结合平陆电厂建设新建平陆60万吨氧化铝粉厂和30万吨甲醇项目。到2010年,力争形成250万吨氧化铝、100万吨电解铝和20万吨铝材的深加工能力,将运城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之一。
(二)以水土保持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可分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大类型。
1. 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
(1)水土保持重点监督治理区。包括忻州市的偏关、宁武、静乐、河曲、保德和吕梁市的兴县、临县、岚县、方山、离石、中阳、柳林、石楼、交口等14个县域,面积24091平方公里。主要任务:
第一,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保护天然林,规划期内人工造林497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0%左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营造公益林,规划期内实现村镇、道路绿化6.6万亩;加强区内原有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新建城镇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与煤炭生产相配套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根治“边治理、边破坏”现象。
(2)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包括临汾市的隰县、蒲县、吉县、大宁、永和、乡宁、汾西和运城万荣、夏县、平陆、垣曲、河津市等12个市县,面积15547平方公里。主要任务:
第一,乔、灌、草结合,建设塬面、沟坡和沟道防护林体系,新增造林面积200万亩,荒山造林140万亩,封山育林60万亩,新增水流失初步治理面积2600平方公里,蓄水率达45%,水土流失治理度平均达60%左右,进一步控制水土流失。实施公益林建设工程,村镇、道路绿化面积3万亩,在保护原有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新建蒲县老虎沟自然保护区。
第二,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扶持庭院生态建设和黄河经济林带的建设,规划期内以汾西县为基地,建设集沼气、果园、大棚、养殖、旱井于一体的“五个一工程”5000户,建设各种经济林20万亩,建成以红枣、核桃为主的干果和苹果、酥梨为主的黄河经济林带,并形成干果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生态工业”模式和林业产业化模式,建成水土预防保护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国家级试验基地。
(3)防风固沙综合治理区。主要包括朔州市右玉、平鲁区、朔城区和忻州市五寨、神池、苛岚等县区,面积10917平方公里。主要任务:
第一,大面积造林种草,营造京津风沙林屏障。规划期内新增人工造林268万亩;实现村镇、道路绿化面积2万亩,在右玉县新建面积75万亩的苍头河生态保护区。
第二,实施生态农业工程,以雁门关生态农业区建设为契机,将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林果、畜牧生态农业相结合,积极培植种草示范户、规模养殖户,使本区成为防风固沙与生态恢复治理的试验基地。
2.在资源开发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因资源开发和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带来的人为生态环境破坏与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叠加,使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因而是规划区域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主要任务:
(1)城镇垃圾与污水的防治与治理。建设27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到60~70%;新建31个卫生填埋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30~40%,回收利用率达20~30%,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5%。
(2)煤矿环境整治。规划期内结合工矿区所在地生态环境治理特点,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煤矸石综合利用、矿区复垦以及工业“三废”处理等问题,加快矿区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率达到25%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达到100%。
(3)加大水资源利用保护的力度。规划期内本区将建设龙口、古贤(碛口、甘泽坡)等水利工程,应以水利工程为基地实施绿化美化环境为主的公益林工程,形成镶嵌在黄河沿岸的串珠状绿色明珠,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
(三)构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1.铁路建设。
铁路建设以太-中铁路及山西省北、中、南三大铁路通道建设为重点,以满足区域大宗物资运输为目标。
(1)太原-中卫(银川)铁路。该线经离石-柳林-吴堡-绥德-靖边-定边至宁夏中卫,东联石太、京广、石德线达京、津和渤海湾,西接包兰—兰新线达新疆和欧洲,是平行于陇海线的又一条东西向铁路干线,将成为新亚欧大陆桥联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便捷的通道之一。太-中铁路电力牵引、复线设计,近期客车15对、货运3700万吨。太-中铁路投入运营后将增加南同蒲铁路和石太铁路的负荷,因此该项目还包括南同蒲铁路扩能、太原枢纽站、太原-石家庄高速客运铁路专线等建设项目,预计该项目在2010年之前竣工。
(2)神黄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神黄铁路采用大编组、高密度、数字系统控制扩能技术,工程完成后将以每5分钟一列的高密度方式运行,神池以西路段运能达到1.4亿吨,神池以东路段运能提高到2亿吨。
(3)准格尔-朔州铁路。准格尔至朔州铁路东起北同蒲线大新站,西至准格尔旗红进塔站,正线全长224公里,新建线路207公里,改造既有线路17公里,国家I级单线电气化铁路。该铁路的建设,对于促进“三西”地区(内蒙古西部、山西西部、陕北西部)煤炭基地开发建设、配套形成大秦铁路大能力煤炭外运通道、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建议书已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力争2007年左右开工建设。由于准朔铁路运营后将增加北同蒲铁路的运力负荷,故该项目还包括北同蒲铁路扩能改造和朔州枢纽站建设等项目。
(4)侯西铁路扩能改造。配合侯月线煤炭运输大通道建设,新建侯西铁路二线和既有铁路改造,改造后设计运输能力达5000万吨,净增运能3400万吨。
(5)支线铁路建设。孝柳铁路、宁静铁路支线按设计运能2000万吨标准进行电气化改造。新建镇城底-静乐-岚县铁路89.5公里,为将来形成太岚线、静乐线、宁静线、北同蒲线的环形通道创造条件。新建岢岚-瓦塘49公里、阳泉曲-侯家坪22.1公里,连通南同蒲线、太焦线、侯月线,作为区域资源产品的外运铁路通道。
2.高速公路建设。
(1)完成“五横”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即离石-柳林军渡38公里、侯马-河津禹门口65公里、临汾-吉县七郎窝101公里、五台长城岭-保德337公里、灵丘驿马岭-平鲁二道梁276公里。
(2)完成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设任务。
(3)做好开工和前期准备工作。垣曲蒲掌-闻喜东镇84公里高速公路开工,完成阳高孙启庄-右玉杀虎口、太原袁家庄-临县克虎寨、霍州-永和关三条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3.干线公路建设
干线公路以国道为重点,以构建区域内外交通快速通道、改善交通通达深度、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1)改造“西纵”209国道,消除二级以下等级公路,部分路段改造成一级公路。
(2)沿黄干线公路和沿黄区域横向连接线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在改善区域内部循环的同时,打通区域与中部大运高速公路的横向连接线。
(3)加强运煤通道、红色旅游通道、重要经济干线的新建、改建,全部达到二级和二级以上标准。
(4)城市和经济发达县城建设绕城一级过境公路,基本消除干线公路横穿城镇、村庄兼做街道的交通隐患。
4.农村公路建设。
统筹考虑综合运输体系,以辖区内铁路、高速公路、一般干线公路、县际通道的连接线为重点,以城镇为中心,以旧路改造为主,继续推进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提高贫困县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晴雨通车水平,解决公路干线与城镇村庄街道共用问题,消除断头路和危险路段。到2010年,力争使区域60%以上的县道达到三级以上标准,95%以上的乡道和60%以上的县道达到等级公路标准,县乡公路路面次、高级化,100%建制村通公路,95%以上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
5.水运通道。
(1)旅游水运项目。河曲古渡口码头及水上旅游设施,万家寨库区、三门峡库区、小浪底库区旅游码头和水上旅游设施,等等。
(2)水运码头及航道建设。对黄河现有渡口配套建设安全保障系统,新建50个渡口,整治龙门~壶口航道。
6.交通枢纽。
(1)扩建朔州、河津、离石三市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站场设施,建设辐射周边区域的公路、铁路联运枢纽、物流中心和交通信息服务体系。
(2)扩建宁武编组站、煤运货场,建设配煤场,把宁武建成山西北部最大的铁路配煤运输中心。
(3)改造各县城客货运站场,以县城为中心建设连接干线运营线路、辐射农村的客货运营线路站点及附属设施。
(四)系统合成,资源整合,发展特色旅游
1.开发“二带一区”,发挥整体优势,形成鲜明特色。特色鲜明才有核心竞争力,整体运作才能将“冷”线做热。
(1)沿黄河风光与文化旅游带。根据黄河晋陕大峡谷的狭长地理特点,旅游产品必须成系列开发,方能形成优势。主要的黄河风光与文化产品在北段有万家寨现代水利枢纽工程,老牛湾、沿黄河长城及古堡古寨,弥佛洞、石经禅寺、天桥急流、娘娘滩和太子滩、荷叶坪、海潮禅寺、岱岳殿、香山寺、护城楼、鸡鸣三省戏楼、禹王庙、导弹发射基地;在中段有碛口、小西天、壶口瀑布、清代长城、克难坡、孟门岛;南段有禹门、司马迁祠、盐湖死海、解州关帝庙、秋风楼、普救寺、鹳雀楼、黄河铁牛、大禹渡、永乐宫。旅游线路可分设水陆两路,陆路为沿黄公路,水路可设计为“二漂”,即万家寨—龙口黄河段,壶口孟门—龙门黄河段漂流。
(2)沿长城塞北风光与忠义文化带。自晋陕大峡谷区域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长城,把晋陕蒙连在了一起,于晋陕登长城北望,其塞北风光类型更为全面。于此处旅游,可以使常在内地城市中高楼与人群中蜗居的人们感受大漠、草原的辽阔,体味将塞外与内地分开、蜿蜒于崇山峻岭之巅的长城的雄浑,体会到中国地域广大的那种豪放的感觉。这里还有成吉思汗陵及甘德尔草原、银肯响沙湾、库布其沙漠公园、偏关及桦林堡长城、昊天宫、杨家城、镇北台、芦关等。
(3)以延安革命圣地为依托的红色旅游区。探寻中国20世纪历史轨迹,了解20世纪中国命运转折,解析20世纪中国思想脉络,把握21世纪中国发展与前途,延安都是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宝塔山下,延河岸边、在凤凰山麓、在枣园、在杨家岭,结合着历史的旧址与一系列指导中国到达如今境地的文献,使人们游有所得。延安影响了20世纪的几代中国人,并且,这个影响还将持续下去。山西的山西兴县蔡家崖晋绥纪念馆、石楼红军东渡纪念馆应该借助延安的名声,通过红色旅游路线的合理设计,发展红色旅游。如以吕梁山为主干,北连晋绥根据地,南接红军东征线路的西线旅游;以党中央转移至西柏坡途经山西路线为主干,西起临县碛口,经岢岚、五台山,东至河北平山,连接延安和西柏坡两大革命圣地中线旅游。
2.组合开发重点旅游资源,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将区域内旅游产品分成内、外两线和6个组合,尽量把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合理搭配。
内线是指晋陕峡谷区域山西侧。发展的重点是开发旅游资源,设计旅游路线,经营旅游景点。
(1)偏关组合。此组合以晋陕长城、黄河为主要观赏目标,包括偏关和黄河畔桦林堡长城、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和工程下游—河曲的黄河漂流、偏关骆驼洞、迤西洞、保德黑石崖洞、兴县桃花洞、府谷昊天宫、神木杨家城、蔡家崖晋绥边区旧址、岢岚太原卫星发射基地、保德康家滩特大型现代化煤矿,以及河曲、保德、偏关民歌、河曲《二人台》、中路梆子等歌、舞、戏。
(2)离石组合。此组合以名山、森林、名刹为主要景观。包括北武当山、关帝山、方山、庞泉沟、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离石安国寺省级森林公园、白马仙洞、佳县白云山庙、米脂李自成行宫及盘龙山、香炉峰、绥德扶苏墓、蒙恬墓等。
(3)壶口组合。此组合以壶口瀑布、长城、峡口、名刹为主要景观。包括壶口瀑布景观,有千丈龙槽、孟门夜月,石窝宝境、彩桥通天、黄河冰桥等。附近有克难城、清代长城、旱地行舟遗迹。孟门—龙门黄河漂流、大宁冰窝洞和冰玉洞、隰县小西天、蒲县东岳庙、乡宁佛洞庙、河津禹门口(龙门)、薛仁贵寒窑、韩城司马迁祠、韩城文庙城隍庙、纠纠寨塔、魏长城、百良塔、法王庙、禹王庙等。
(4)运城组合。此组合以黄河、著名人文景观为主,包括禹门、司马迁祠、解州关帝庙、秋风楼、普救寺、鹳雀楼、黄河铁牛、大禹渡、永乐宫、盐湖死海等。
外线是指晋陕峡谷区域陕西侧和内蒙侧。发展的重点是通过设计整合内线旅游线路,延伸内线旅游线路到外线,带动山西侧旅游业的发展。
(1)榆林组合。此组合以峡谷、关隘、大漠古城为主要景观。包括红石峡、新明楼、镇北台、戴兴寺、红碱淖、统万城等。
(2)延安组合。此组合以革命旧址和关隘为主要景观。包括宝塔山、清凉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安塞芦关和王窑水库及安塞腰鼓、子长石宫寺。
(3)伊金霍洛组合。此组合以草原大漠、陵墓为主要景观。包括银肯响沙湾、库布其沙漠公园恩格贝、甘德尔草原、成吉思汗陵、宝堂寺、准格尔黄河峡谷及露天煤矿、苏勒德文化旅游村、毛乌素沙地文化旅游区。
(五)加大扶贫力度,加快脱贫步伐
“十一五”时期,要继续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移民搬迁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四大工程,确保区内实现稳定脱贫。对人均收入637元以下乡村的贫困人口以解决温饱为主,对已基本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着重搞好生产条件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旱作节水增收、种草养畜增收、农产品加工增收、移民增收四项增收工程为主,五年内在规划区建设旱作农田200万亩,草地改良300万亩,人均1亩人工优种草地,发展舍饲养羊200万只,每年移民5万人,集中进行移民搬迁、农村水电路沼气等基础设施、特色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小城镇建设、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等。
1.移民搬迁工程。对边远农村和居住分散山庄窝铺的居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移民。“十一五”时期,完成宁武、偏关、临县、苛岚、静乐、永和、蒲县、汾西、乡宁、平陆、夏县、平鲁等县山庄窝铺约25万人的移民搬迁工程,偏僻地区居民向小集镇集中。同时,要扶持移民户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加快职业技能培训,确保移得出、稳得住,帮助移民户在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好的环境下逐步脱贫致富。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末实现区域内所有具备条件和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县乡公路实现高、次级化,改善现有通村水泥(油)路道路状况,全面提升区域内农村路网整体水平。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施乡村公路通达工程,打通贫困乡镇和边远村落与干支线路网的连接,重点要建设柳林、岢岚、万荣、平陆、夏县、垣曲等县的乡镇通油路和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工程;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解困的基础上,提高农村饮水的质量与标准,重点建设宁武、岢岚、蒲县、夏县、平陆等县人畜饮水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区域内农村沼气建设,重点建设永和、蒲县、隰县、大宁等县的沼气工程;提高农村用电覆盖率,改善农村用电消费条件,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重点建设临县、岚县等县220伏输变电工程,完善农村电网结构。
3.特色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把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加强特色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名、特、新农林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
4.小城镇建设。加强以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与大中城市协调配套的小城镇。要把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培育区域经济中心。完善小城镇功能,健全社会服务设施,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向小城镇流动,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十一五”时期,特别要加大柳林、兴县、临县、石楼、中阳、隰县、永和、大宁、吉县、乡宁、蒲县、汾西等县城基础设施和中心集镇的小城镇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集镇。
5.教育卫生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免除农村中小学学费,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加强交口、兴县、离石等县的基础教育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强乡镇医院和乡村医疗队伍建设和设施完善,使一般疾病能就地就医,重点要加强方山、交口、柳林、兴县、永和、离石等县的县级医院及防疫站、县级疾病控制中心及地方病防治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心村医疗卫生保健所建设。
6.信息网络建设。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户户通”,提高自然村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重点建设蒲县、永和等县的有限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加强电信、邮电建设,增加邮政网点,提高邮政通达深度及邮政传递及时率。
四、实施规划目标的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
(一)统一规划,区域协作
1.对黄河晋陕峡谷实施特殊政策措施。建立国家级黄河晋陕峡谷特别保护区,实施晋陕峡谷的资源综合开发、生态恢复与保护。借国家进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 工作、将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和环境补偿机制的试点放在山西的重大机遇,把晋陕峡谷区域的生态保护、综合开发的中远期规划纳入国家2010、2020年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中,将短期的保护、开发纳入国家和晋陕两省“十一五”规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2.建议国家组建由“西部开发办”或中央有关部门牵头、晋陕两省参加的规划建设工作委员会。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将原本地形、地貌、生态十分相似的晋陕峡谷两岸统一规划,实现区域范围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3.在加强晋、陕、蒙联系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合作平台。成立黄河晋陕峡谷区域经济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三省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在各省区综合经济部门设立办事机构,以利于解决开发中具有共性的重大问题。
(二)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1.建议国家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期间,加大对晋陕峡谷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针对区域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状况,国家对煤炭相关产业的投入应相应增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2.在进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的过程中,加大对晋陕峡谷山西侧的投入。根据国务院2006年133次会议精神,,山西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订资源补偿和环境补偿试点方案即将获批实行,晋陕峡谷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无法承载能源资源的大范围、高强度开发,为此,应将晋陕峡谷山西侧列为资源补偿和环境补偿试点的重点区域,高效使用收取的补偿资金,缓解建设的融资压力。
3.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家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一定时期内向本区域转移支付在中央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和递增比例应做出具体的规定。努力将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纳入轨道。
4.多途径争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是围绕山西省北、中、南三大铁路通道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国道主干线建设,将本区域的规划做实、做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倾斜投入;二是借鉴沿海地区高速公路和神黄铁路建设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三是采用发行交通债券和交通企业债券筹措建设资金;四是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五是整合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扶持公益性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贫困县通村公路建设。
(三)深化改革,市场化运作
1.加快生态环境综合开发的体制改革步伐。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在较大的范围内按市场规则运作。在“四荒”承包上创新机制,适应市场。首先,在重点治理区和重点工程项目上积极推行专业化队伍治理。其次,在“四荒”承包治理的政策上,打破行政界限、允许不同经济成分主体购买四荒使用权、允许治理开发成果转让,国家征用时要对治理成果给予补偿,进而保证投资治理开发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对“四荒”承包治理项目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对买而不治或买后乱垦者,要收回承包权,并按照合同进行处理。
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机制。按照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划分项目类型,明确各类工程的投资主体。加快调整优化产权结构,促进水电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将国有水电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过资产评估后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水电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流域梯级开发规划滚动发展。通过体制改革,改善办电环境,加大中小水电投入,坚持多家办电方针,积极引进外资,采用独资、合资、合作;BTO及其设备贷款等方式开发新的水电项目。按电力体制改革方向,自发自管县农村水电作为独立配电公司参与电力体制改革。水电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筹集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水电滚动开发,推动水电发展。
3.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弊端。首先,以主要旅游景点为主体建立旅游综合企业,为此应改革旅游景点归属文物部门、园林部门、宗教团体、以及各自管理旅游景点的体制,按市场的规律,以经济手段管理旅游景点,做好深度开发与市场开拓工作;其次,在改变企业所有制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由若干著名旅游综合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利用著名景点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人所认知的发展潜力上市融资,以求更快的发展;再次,与旅游服务企业组成亦散、亦紧的企业集团,提高服务质量,做大旅游市场,增强竞争力。
(四)扩大开放,加快开发
制定扩大开放,吸引资金,共同开发煤炭资源的鼓励政策。对入驻合作开发资源的企业要求必须在本地注册、按时足额缴纳能源基金等费用、缴纳合理租赁费用、保证项目工程按期进行的基础上,为大企业、大项目进入该区域合作开发提供便利,积极引进建设急需资金,这样,既能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又保证地方利益。
(五)重视科技,提高效益
1.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推广已有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实用成果,其次,鼓励各类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第三,建立完善的地、县、乡、村四级技术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兽医、农机等基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改组改制,将其逐步推向市场。
2.建立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宣传。在西安、太原、呼和浩特三个省会城市、以及偏关、离石、壶口、运城、榆林、延安、东胜6个组合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山西侧的组合中心城市建立旅游问讯中心系统,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及沿黄县市应先行建立这一系统,直接为国内外游客服务。还应建立订房、订票等旅游服务和投诉的电子信息系统,要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手段,建立区域网页等高效的宣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