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老营堡城考(一)司令、诗书合创之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一)
明既定天下,收海内之群雄,复前代之疆宇。其时,甲兵精锐,猛将如云,智士施谋,将卒用命。
吴王元年(1367年),太祖高皇帝(时为吴王)诏谕宇内:“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夷狄居中国以治天下者也,……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1)
自洪武元年始(1368年),大将军徐达、副将常遇春等率部取元都,又取山西,元顺帝仓皇北归。
洪武三年(1370年),高皇帝又谕:“北夷远遁沙漠,将及万里,特遣征虏大将军率马步八十万出塞追获”。(2)冯胜、李文中等深入大漠,追逐残元,广备边防,奠安中国。
“李文忠等取元上都,设开平卫及兴和等千户所。二十五年(1393年),又筑东胜城于河州东受降城之东,设十六卫,与大同相望。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3)东胜城在山西偏关以北,今内蒙托克托县。唐代三受降城在东胜以西。
“自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舍唐受降城之旧地而卫东胜。至永乐初,又撤东胜,于是外险尽失”。(4)自此,东胜以南,偏关至大同间与敌近接。
“偏头关为晋省西北极边地,全境在万山中,东接朔县,西连河曲,南通五寨,北达清水河”。(5)
“洪武二年(1369年),置镇西卫于偏头关”。(6)时偏头为卫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筑偏头关,置守备,专饬守关”。(7)时偏头为关城。
“宣德四年(1429年),都督李谦来屯,置偏头关总兵官”。(8)时偏头为镇城,后镇城移置宁武。
偏头为晋省西北极边之地,明初便置关防守,日后逐步加强边备.自总兵驻守,偏头遂由关城升至镇城。而东胜外险尽失之后,偏头一带便为北虏南下入寇之要地。
宣德“七年(1432年),兀良哈由段家邨入犯。偏头总兵李谦设伏黄草梁,擒其酋长”。(9)
宣德“十年(1435年),兀良哈寇偏关。指挥江海战死”。(10)
“正统元年(1436年),北虏复入寇。偏关指挥马贵等败其前锋,将军陈懋又大败之,进至苏武山而还”。(11)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北狩,朝野大震,臣民愤恨,视为奇辱。于是,各地广修边备,以防不虞。
老营一带,乃山西偏头与大同平鲁之交界处。关河自平鲁东入,经老营、八柳树、马站、偏头、关河口西泻黄河。北虏若南下抵河川,可西犯偏头、东掠平鲁、南寇神池、宁武,老营一处则为必经之要地。
于是,老营堡“正统末,都督杜忠建,周广五里”(12)。该堡置于关河河道狭窄处,以偏头关辖之。河口之西属山西偏头地界,东则为大同平鲁地界。
都督杜忠“陕西会宁人,以武弁起家。袭羽林前卫指挥使、光禄大夫、上柱国、后军右都督。正统间,以本官镇守偏关,综理周密,号令严明。……平时缮甲兵,修守备,套虏不敢南犯”。(13)文中所言“本官”,即总兵官。《偏关志•职官•总兵官》载:“杜忠,陕西(籍贯),正统十二年(1447年)任”。上文所言“都督李谦”,亦为总兵官之职。
老营筑堡年代,各类史料均载“正统末建”,而无具体年份。建筑城堡需逐级上报,照准后仍须筹划银钱粮饷、马骡草料、军民工役、土木石料等,非数月半载而不能筹划完备。都督杜忠正统十二年(1447年)上任,需先熟虏情,判险要,后方能备工料,兴版筑。如此,都督杜忠于当年或第二年筑堡之可能甚微。
两年后,即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北狩,朝野震动,各地亟兴边备,以图固守。老营于此年筑堡,并于第二年(景泰元年,1450年)工成,当在情理之中。如此亦可解释“正统末建”之语。
老营堡城之设,乃偏头东之保障、平鲁西之屏蔽、神池北之玄武,实为都督杜忠之妙棋也。
“明代给事中刘东星曾疏云:老营左控平鲁,右接偏头、阳方诸口,视为耳目,最为要害”。(14)
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抚都御史陈讲亦云:“三关形势,宁武为中路,莫要于神池,偏头为西路,莫要于老营堡”。(15)
(1)、《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一冊吴王元年》
(2)、《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一冊洪武三年》
(3)、《明史•兵志•边防》
(4)、乾隆《宁武府志•地纪•关隘》
(5)、《偏关志•序》
(6)、《偏关志•建置》
(7)—(11)、《偏关志•志余》
(12)、《偏关志•堡寨》
(13)、《偏关志•名宦》
(14)、《偏关志•堡寨》
(15)、《明史•兵志•边防》
图片1:老营所在位置
图片2:老营堡城远眺
诗书于
2007-06-26 22:41:15 发表在分类:
明边专论 中
(48096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