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13-05-08 Wed

辽上京之行-左右两旗之金界壕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辽上京之行-左右两旗之金界壕

“五一”假期跑了一趟赤峰北部,此行以大辽上京遗迹为主线,辅为金界壕、蒙元都城、满清民国宗教建筑,以及市旗博物馆。即,赤峰境内的6座辽帝王陵及3座奉陵邑,辽上京城, 2座辽代州城,3座辽塔,3处辽石窟寺遗址;2段金界壕;蒙元帝国林丹汗都城;4座博物馆;11座满清民国宗教建筑。(见图1)将分数篇介绍此行的收获,首先把这次看到的金界壕情况与收集的资料整理出来,与诸位共享。

null图一



经过赤峰市境内阿尔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的这段金界壕主线,兴建于金章宗明昌、承安年间,史称“明昌界壕”。(见图2)

图2

据2009年至2010年间,赤峰市配合国家文物局进行的长城资源调查后所编写的《赤峰古代长城》(马凤磊著)一书所记载,赤峰境内金界壕应是金临潢路所筑,总长度有578.5千米,其中,保存一般的有48.4千米,占8%;保存较差的有30.7千米,占5%;保存差的292.8千米,占51%;地表无遗迹的206.5千米,占36%。沿线保存的马面2079个,堡104处,关一处,刻石1处。

据相关考察资料记载,赤峰境内的界壕多由墙体、马面、壕与边堡组成。(见图3)墙体多由内墙、外墙构成,并附设内墙马面、内壕、外壕、边堡等。内壕一般宽8-10米,现存深0.3-1.0米。壕内侧以土筑墙,即内墙,底宽8-12米,顶宽2-4米,现存高度1-5米;内墙外加筑马面,残高3-5米,间距50-250米不等,内壕环马面而不间断。外墙构筑在内墙以北、外壕内侧,距内墙20-60米,墙体多用挖掘外壕的土堆筑而成。外壕挖掘于外墙外侧,与外墙平行分布,下窄上宽,宽4-8米。部分地段加筑副墙,设置于内墙外侧、内壕边缘,两马面之间,距内墙3-4米,其外侧面与马面的凸出面平齐,据《金史》记载,这是后期增筑的一道墙体。

图3

此行由于时间较紧,一共看了巴林左旗与巴林右旗境内的两段金界壕遗址。(见图4)

图4

第一段金界壕遗址:位于巴林左旗北部白音诺尔镇(乃力珠)沙布台之西北。在217县道边上立有一块保护碑,碑上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界壕遗址,新浩特——努和图白其,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巴林左旗人民政府立。” (见图5) 即,巴林左旗境内金界壕,东自阿鲁科尔沁旗进入左旗东部的乌兰达坝苏木境内,西行经新浩特、浩布高,至乌兰坝林场折向西南,经富河镇的横河子、看山沟、海力吐、边墙里,再西南经白音诺尔镇约尔亚、沙布台西北侧,至努和图白其(俗称:牛头白其)北侧而出境,直入巴林右旗境内。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见图6)

图5

图6

据这块保护碑背面记载,巴林左旗“分布界壕为八十二公里,设置马面一千五百余个。界壕的屯戌设施(小型夯土城址)有二十二座。” 。(见图7)现经长城资源调查后所编写的《赤峰古代长城》(马凤磊著)所载,乌兰达坝苏木境内,保存马面268座,边堡8座;富河镇境内,保存马面137座,边堡3座;白音诺尔镇境内,保存马面168座,边堡11座。由此可知,巴林左旗境内总计为:马面573座,边堡22座。这保护碑背面的“设置马面一千五百余个”显然是有严重的错误,实际应是五百多座。

图7

巴林左旗境内金界壕-新浩特段(见图8)

图8


巴林左旗境内金界壕-浩布高段(见图9)

图9



巴林左旗境内金界壕-横河子段(见图10)

图10



巴林左旗境内金界壕-看山沟段(见图11)

图11



巴林左旗境内金界壕-约尔亚段(见图12)

图12



巴林左旗境内金界壕-沙布台段(见图13)

图13



巴林左旗境内金界壕-努和吐段(见图14)

图14

此行考察的左旗境内这段金界壕,位于白音诺尔镇(乃力珠)沙布台之西北,在《赤峰古代长城》调查报告中命名为沙布台段,217县道南北贯穿而过。(见图15)此处是一片广袤的大草原,两侧是连绵不断的山地,村庄稀少,草原上只分散着牧羊人的小屋。金界壕与边堡分布于县道两侧,东侧攀爬于坡地上,西侧沿着山中谷地而行,共遗存4座边堡。我们只考察了其中的县道两侧大约3000米界壕,以及沙布台1号边堡。(见图16)

图15

图16



217县道东侧金界壕,蜿蜒于起伏的山坡与谷地中,界壕基本上是连贯的,向东偏北方向,攀过三道坡坎(见图17),再三下谷地,在谷地中被水冲沟切断三次(见图18)。在县道再东约2000米处建有一座边堡,命名为沙布台1号边堡(见图19)。过1号边堡之后,界壕偏向东北,进入深山中(见图20)。由于时间与天气的原因,我们没能继续沿界壕考察。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这段金界壕内墙保存较好,外墙遗迹可辨,中间壕沟虽被沙土填埋,但仍可以看出(见图21)。内墙约50-60米有一座马面,马面虽残塌严重,但仍比较明显(见图22)。有几处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壕沟与外墙绕着马面向外突出,而没有中断。

图21

图22


沙布台1号边堡,位于一条宽阔的山中谷地的顶部,向东南望去谷地外侧便是217县道。小堡为方形,边堡北墙依界壕的内墙,朝向偏东南,南北长约108米,东西长约99米。四周墙垣残存,均呈土垄状,四角有明显的角台遗存。南墙正中辟门,门道宽8米。(见图23、见图24)

图23

图24


217县道西侧金界壕,穿越于草甸与山间谷地,被从上游冲刷而下的一条河道多次切断,其中有一段被洪水完全冲毁。近公路的草地中尚可见到隆起的一道内墙,这段内墙尚存约800米,外侧残存6座马面。(见图25)

图25


从谷歌地图上来看,在县道西侧建有两座边堡,一座在县道西侧约450米的界壕南侧,另一座位于界壕南侧约450米的县道边上。这便是资料中记载的沙布台2号边堡与3号边堡。由于当时狂风达6级以上,天气寒冷,我们没能在界壕边上细看,也就没有发现这2座边堡。(见图26)

图26



2号边堡,呈平面方形,边长约97米,边堡北墙依界壕内墙而建,朝向偏东南,南墙西段被冲毁。(见图27)

图27

3号边堡,建在一片草地之上,地势相对低平,前后各有一条山洪河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5米。堡垣用黄沙土夯筑,外侧设有环壕。西南有一南北长约13米,东西宽约6米的土台,高于墙体0.8米,土台南侧凸出南墙外4米,应是角楼一类的建筑。南墙中部辟有一门,门道宽3米。(见图28)

图28


过2号边堡再向西约有千米界壕完全与河道相叠,界壕被毁。一直向西至山脚,涧沟才离开界壕,顺北侧与界壕相伴而行,一直至努和图出境左旗,在谷歌地图上皆可见到金界壕的遗迹。

大辽重要汉臣韩匡嗣家族墓便位于沙布台段217县道西侧约7.5千米远的白音罕山脚下,而金界壕则位于韩匡嗣家族墓的北侧山谷中,分别向东、向西蜿蜒而行。(见图29)白音罕山主峰海拔1724.3米,南北走向13公里,东西宽8公里,两翼山梁环抱,形成一个独立宽阔而又封闭的区域。韩氏家族墓地就位于白音罕山南坡地势相对平缓之地,墓地东南方,占地约5000平方米,成排的建筑基址清晰可辨,地表还散布着许多辽代砖、瓦、石灰、覆盆形石柱遗迹以及一些陶瓷片等到遗物。韩氏家族墓地依自然环境可分为两个区域,即西沟和北沟,两区之间有一道山梁相隔。西沟区发现有20多座墓葬,似一条淡淡的弧线,分布在山梁南坡各处;北沟即韩匡嗣墓区,墓地坡下有一条石砌墓园石墙环绕。

图29


第二段金界壕遗址:位于巴林右旗北部索博日嘎苏木,辽庆州古城向北通向辽庆陵途中,必图村北侧的沙石路两侧。(见图30)

图30


据《赤峰古代长城》所载,巴林右旗境内的金界壕, 分布在旗内北部的索博日嘎苏木境内,自东向西经常兴、红卫、毕图、荣升、海清等村附近,到达林西县边界。大体呈现东北——西南走向。这一带地形多山地河流相间,地势起伏较大,现地貌多为草地、林地和耕地相间,土地荒漠化严重,金界壕地表形象比较明显,但断口较多。西部与林西交界的的海清段已基本毁损,谷歌上难以找到踪迹。沿线设马面203座,边堡6座。
巴林右旗境内金界壕-常兴村段(见图31)

图31


巴林右旗境内金界壕-必图段(见图32)

图32


我们路过的右旗境内这段金界壕,位于必图村西北侧,一片沙土地内,呈东北——西南走向。沙土道边上立有一块保护碑。(见图33)两侧分别建有必图1号边堡与必图2号边堡和必图3号边堡。(见图32)

图33


这段界壕保存状况较差,只剩内墙隆起可见,内壕几被填平。东侧至1号边堡间,内墙低矮,马面已毁损。(见图34)西侧比东侧略强,可见残存的马面。(见图35)

图34

图35

由于寻找庆陵内三陵时耽误时间过长,原计划沿着金界壕向西考察至2号边堡,并顺带考察一下边上的辽金时期的必图城址(见图36),此时只得放弃,我们只能站在界壕上拍照。

图36


必图段金界壕,位于辽庆州城与庆陵之间。庆州城(见图37、见图38)位于其南的索博日嘎,是守护庆陵和祭祀陵寝的奉陵邑。从必图一直向北行,翻越一道山梁,便可到达瓦林乌拉山地狭谷,当地人称之为“王坟沟”,如今位于赛罕乌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庆云山管理站内,其狭谷内一条河流顺谷自西向东而下,河流的北侧有一片大山,名大黑山,辽代名庆云山,这便是辽庆陵陵墓所在地。庆云山山麓葬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的陵墓,通称三陵为庆陵,三陵自东向西排列,故俗称东陵、中陵和西陵。(见图39)

图37

图38

图39


金界壕防御体系体

金界壕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事,必然要形成一个防御体系,在考察中直观可见的是由墙体、壕、马面与小堡(无论是依内墙,还是离开界壕)等构成的防线,其中,这些有规律的散落于界壕内侧的小堡,在规模上都较小,一般都在百米见方以内,本人认为,这些小堡与金时沿界壕设置的东北、临潢、西北与西南四路,缺乏一个的类似于卫所一类的中间过渡机构。

经查相关资料,在界壕沿线兴筑的土堡有三种,一种是在沿线,临靠界壕或利用壕墙为一面堡墙的小堡,直径20—40米之间,只能屯住少量官兵,建筑在山口外一侧,属于前方哨所,所以称为戍堡;第二种是在南北交通要隘的界壕上兴建的,两侧是界壕,土堡南北都有门,南北通行时必须穿过堡内,堡子规模略同于戍堡,它是扼制南北交通的关卡,所以称为关隘;第三种是在界壕以内10—20公里以外兴筑的大堡,一般都是边长500米的方形土堡,四墙上加筑有马面,南面正中开门,堡内有较大的建筑台基,它可以屯住大量官兵,是沿边戍堡、关隘的指挥中心,管领守卫界壕数十公里地段,所以称为边堡。

在查阅赤峰资料与实地考察中,发现了沿界壕重要通道上,其内侧数公里或十多公里内,有规律地分布着始建于辽而金仍在沿用的中型城址,或始建于金的中型城址,如阿旗境内的包日浩特城址(辽建金沿)、玛尼吐城址(辽建金沿)(见图40),左旗境内的新浩特城址(金建)、乌兰坝古城(辽建金沿)、四方城城址(辽建金沿)、乌兰白旗城址(辽建金沿)、努和图白其城址(金建)(见图41),右旗境内的必图城址(辽建金沿)等。


图40

图41


这些城址从规模上来看,大多达到了300米以上的见方,并且多设置瓮城、角台与马面,其军事功能完备,由此可以认为这些辽金城址中有一些应是界于路城与小堡之间的似于卫所一类的中间过渡机构(具体如何称呼,没有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也即有些资料中称之的边堡,是沿边戍堡、关隘的指挥中心。但以上列出的这些辽金城址中,哪一些城址属于此类的,需要进一步论证才能确认。




本贴最后一次由野人老J修改于2013-05-09 00:57:11


野人老J于 2013-05-08 23:14:04 发表在分类:长城保护
(44402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关闭发言框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