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已经不存在了的盐池长城内外边交汇点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关于盐池长城内外边交汇点,我觉得目前很多网上的讨论都是执着于长城上物理是否相交。我个人认为是个误区。
一、多道长城在此分布,成因是什么?
如果看Google地图,能发现在比较明显的明长城主干附近,总能找到一些可疑的痕迹。以“毛卜喇堡”为例,附近细看,能看到比较明显的有六道痕迹,这六道痕迹,左右都能追出几十公里。
其中最北一道紫色线,标号1,我初步判断应该是一条废弃的公路。
剩下四道,标号4的粗红线,可明确是明长城,在堡子附近还压到了北侧标号3粉色标识的墙址上。
2~5,这四道,我直观判断,都应是长城或附属建筑,但年代不同。其中2为疑似早期长城,3和5不能排除是为4服务的长城壕堑。
标号6的,我未标注痕迹,判断象古河道,向西一直能追溯到清水营附近的水源里。
所以标号6的痕迹,我认为是为什么会在其北侧出现多道长城痕迹的原因:对水源的控制和保护。这可能长城选址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二、应该如何理解盐池的两道长城
正确的理解,应该找历史成因和军事价值。
盐池的二道边,是早期一直在维护的长城险,直到嘉靖十年被王琼改道。改道起始地点就在兴武营附近。
以下抄写老成拷贝的资料一段:
深沟高垒(俗称头道边),明嘉靖十年(1531 年)兵部尚书王琼以“城离军营远,贼至不即知”为由,上奏朝廷始筑。这道长城自兴武营以东500米处抛开“河东墙”南移5至10公里起筑.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盐池县城的长城.
这样的话,事实已经很清楚了。所谓的盐池二道长城,不是在同一时期同时使用的的两道长城,而是先用的二道边,再废弃使用二道边,而修的头道边,一废一始的起点在哪里呢?兴武营。
所以说“头道二道两道边,交汇于兴武营东”这个命题是否正确?那么从地理角度,是正确的,从历史角度,确实模糊和概念不清的,让人理解错误,以为明军是构建了一个由两道墙组成大的防御体系。
在此理解上,很多爱好者和一些文物工作者去寻找一个明确的物理的交汇点,这个本身就是被这个含糊不清的命题误导的结果。
三、真实的物理交汇点必然已经被破坏。
先申明,这个是我个人推论。
前面已经说了,那个交汇点是个概念含糊充满误导的命题。不过作为爱好者,肯定还是感兴趣,一存一废,他们还是该有个交汇点的呀?
那么应该有,但是肯定已经毁了。毁的人可能是两个人干的,一个是王琼,他修了道新的,那么老的这道能让它联在新墙体上么?肯定不能,为什么?不安全啊,从老墙上往新墙上爬,多了个攻击口。
另一个人可能是刘天和,刘天和在宁夏是个大人物,干过一些很出色的事情,大家可以自己去搜。刘天和后来巩固过王琼的墙,方法是在王琼的墙前后挖壕堑,挖出的土就堆在壕堑的一侧。所以前面提到的345三道痕迹,3和5,很可能就是刘天和干的,距离不远不近,几十米到一百多米,在弓箭和炮的攻击范围内。
从google地球上看,刘天和的工作好像就是从兴武营附近开始的,所以他很可能又把那个我们期望的交汇点又挖掉了一些,以至于彻底不会有这个“交汇点”了。
四、结论
个人的意见,大家讨论:我觉得这个交汇点是不必找了,这个游戏不好玩。有人把嘉靖十年前的google遥感图和嘉靖十年后的google遥感图叠在了一期,搞出了一个交汇点的概念。如果有,那么它就存在在嘉靖十年,有那么一些明军士兵,有那么上百镐,开始挖开主线和二道边(前主线),构建头道边(新主线)。然后这个点就该消失了,两道边不再交汇在一起,一个完成使命,一个开始使命。
所以老成看GOOGLE地球,兴武营附近没有交汇点,正确。还要找嘛?别找了,再找就错了,呵呵 :)
一家之言,一个放假都被迫加班的人的宣泄,仅供参考。
火箭人于
2010-04-08 02:19:17 发表在分类:
长城 中
(48876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