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长城边 ——为长城乡民留影 志愿者活动 ——为长城乡民留影
  
 长城小站 ::   您正在浏览:长城摄影土地·边墙·人 〉志愿者活动:家住长城边——为长城乡民留影

最新作品
按发布时间排序 按作者排序

家住长城边-白羊峪关口的‘长城人家’
野人老J 于2005-10-07 18:23:43发表于长城小站
由于工作加班的缘故,10月1日中午的12时,我们才在北京站邮通街开往唐山长途车的那条街上准备乘车前往唐山,没想到长假的首日,已使这条人满为患,数百人在此候车,期待回家与家人团聚,至我们购票时,已排到了后面的第九辆车,如果按照相隔半时的发车频率,估计我们晚上也赶不到唐山,更不用说赶到白羊峪了。当机立断,我们决定挤上最近的车,站着赶往唐山,以争取一些时间。还好高速公路一路畅通,大约在下午3时30分左右,到达了唐山火车站前广场。立即包车,终于在天黑时赶到了迁安。在迁安长途车站,与从丰润转道迁西,再换车至迁安的尚方与火柴汇合后,一行六人,乘黑杀向了白羊峪。

“五一”期间,觉得很短的一段路程,今晚却成了漫长的黑漆漆的山路,司机虽然颇有不乐,但因有言在先,180元送我们至白羊峪关口,也只一边埋怨,一边紧张地开车。终于在晚上20时左右来到了白羊峪关口前。由于天黑的缘故,车误入了景区山脚下一个大门内,没曾想到这是一条窄窄的小道,右侧是一排不知何时建成的而今已废弃的景区客房,左侧便是山脚的山坡,司机不敢再向前行,于是我们决定在此下车,步行前往关口。正当我们准备回到公路再寻路时,一位热心的中年妇女追了上来,她问我们是不是要在此住宿或用餐,我们告诉她计划到离关口最近的农家住下。山区的农妇真是善良,见到我们如此的全套装备,热情要给我们带路,前去关口下的一户农家往下。

这是一户典型的长城脚下的农家院,刚好建好白羊峪关口内线的南侧城墙跟下,依河傍山。古老而破旧的城墙已成为后院的院墙,院门口前挂着一个招幌——“长城人家”。虽然其外表与其他农院没有什么区别,但院内和屋内的装饰和陈设却让我们感到院主人的不凡。经过改造过的农院,那排正房门前是建有一个回廊,回廊的木结构雕饰精细,回廊的顶部铺有苇席的坡顶。几串金灿灿的玉米和一排红炯炯的灯笼,看似与极为普通,但却是经过精心的设计而摆放。一块“宁静思远”的横匾悬在回廊正中,让人有一种“长城脚下幽思远古”的意境。正房的门楣上悬挂一幅大气而磅礴的夏日长城照片,走进这道正门就好像进入了长城之中。进入正房,两侧是两间客房,分别铺设一张长长的大炕,房中的家俱摆设颇有一番古色古香,特制的桌子和座椅,仿古的橱柜,墙上分别悬挂一番白羊峪长城的秋景和冬景。正房的后面,以城墙为后墙,小小的后院中种上了白菜和大葱,粉红色的小花点缀着零乱的院生机勃勃。
再看农院的门外南侧,有一间木结构草房,草房中放置着一只石碾,草屋前面有一块御诗碑,记述了当年乾隆观碾的一段风流传说。说的是,乾隆十五年春微服北巡,君臣至白羊峪村东,见一村姑碾米,美貌绝伦,始动龙心,当即口占一诗,当夜君臣夜宿白羊峪,留下千古风流佳话。此诗为:登古道游白羊,见一美姑碾黄粮,玉腕杆头抱,金莲裙下忙,轻笤扫慢簸扬,几番驻足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糠扑娥眉柳带霜,勤而俭贤而良,始信淑女出山庄。如今朝代更迭,关口破损,玉人已逝,而这段佳话却让白羊峪人念叨了数百年,也让这长城人家增添了皇族的色彩。

经过与主人沟通,我们逐渐了解了长城人家的点点滴滴。原来,这是一座建于60年代的农院,小院世住的主人富裕后搬迁县城居住,而2年前将这个小院及农舍以2万元卖给了县城的一个房地产开发商。这位开发商将农家院内部进行精心改造后,以“长城人家”为客栈名接待游客。这位开发商并不自己进行经营,而是雇用了当地的几位村妇,每月每人支付约500多元的工资,这儿便成了其中一位村妇长住的家,而这位开发商也只是偶尔陪朋友或客人前来休闲度假。

或许这并不是符合“家住长城边”的活动主题,但因为毕竟这是一户典型的农家院,当地政府又出于对长城环境的保护,只允许按传统农户的要求进行改造,说明了当地政府和村民保护意识得到了加强,这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利用短短的清晨时间,对她们进行了访问和拍照。

据报道,白羊峪又称白羊谷,与冷口并称“雄关险口”。白羊峪长城位于迁安市区北20公里的燕山南缘山脊线上。东起大庄北山的大理石长城,西至四道沟老墩台,全长7000米。它集水关、城堡、烽火台、城墙、敌楼,偏坡和壕堑于一地,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完整表现。白羊峪段长城共有敌楼36座,大部分保存完好。白羊峪与冷口、擦崖子等要冲之地互为犄角,《永平府志》曾记载,如关外少数民族入侵,必犯白羊谷。因此,白羊峪长城独具特色的建筑设施成为抵御敌人行之有效的军事防线。

据《畿辅通志》记载,“白羊口关,在县北四十五里(原作六十里,据府志改正),亦曰羊峪堡。有把总驻防。其东有白道子堡,又东为石门峪。口东接冷口,其南即建昌营。(《大清统一志》)……。关西北山势蜿蜒,郁盘二十余里,横亘如锦障,陡然中断,阔数十丈,为关。关外西山斜长,与东南山麓相对,为老边城。关内城门二。有河发源于山神庙下,距城三里许入口,南流入沙河。关南水右有山,高百仞,西与大山相属,多乱石,道崎岖,仅可通马,俯临河流。由关北行,自二道拨至七道拨,计三十里。又北至八字岭,皆深山,无人烟道路。东至白道子八里,石门子(即石门峪)十五里。西北至擦崖子关四十里(府志),西北接新开岭关(府旧志)。”

又据孟昭永所著的《简述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走向及保存现状》(《文物春秋》1998年第2期总第41期)记载,“白羊峪口,明长城关隘,关口北部山势蜿蜒起伏,关口处有白羊河由北向南流过,原有关门修筑其间,现已荡然无存。关城靠河西岸随山势而建。”据老乡讲,水关口在解放前就被拆毁。
又据《永平府志》载:“关城为石筑,城高一丈四尺,周三百十四丈三尺,东、南各有一门”。今白羊峪关城仅存残长约200米的东砖墙,其余全部拆毁,墙内已为白羊峪村。现南墙有一段碎石干垒的石墙,不知是否为近代人工垒砌的。老乡告诉我们,在现在南石墙中间一户农舍的门前,原是关城的南门,如今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只有几株高高的参天大树记忆着那一段兵戈铁马的历史。

据记载,白羊峪长城北侧山坡还有几道与长城平行的偏坡,上下砌石成“壁立之势”,向东西方向延伸,是长城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偏坡,一般是长城修建到较陡峭的山坡时,将山坡上、下部稍加修理使其起到城墙作用。这里的偏坡在城墙外侧,相当于修筑了两道城墙,使这一带的边防设施更加完备。在白羊水关北侧低洼的平地上曾有两道壕堑,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填平。



编辑:火箭人
[ 返回 ]
热爱长城,热爱生活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05
30888